你看到的这张图片是王羲之所书《兰亭集序》的碑文拓写,这段文字,曾在王羲之脑中,落于纸上,又刻于碑面。后来又被后人拓写下来。现在碑拓被拍成了电子图片,存在某台服务器上,直到我写这段话时,又被复制了一份放进了我电脑的硬盘上。在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,这份信息又从硬盘磁化的凹凸转换成了内存电荷,再被调制成无线电信号发送到我家的无线路由器,辗转于各种网关、路由器、服务器,来到你的电子信箱里。还是那篇《兰亭集序》,却经历了无数介质。无论是文章所用的字词信息,还是作为书法的图像信息,都经历岁月和历代科技,呈现在我们眼前。
信息是独立于基质的,也就是说,信息可以跨越不同的物质。(所谓基质,就是用于构建某物的基础物质。)发现信息论以及信息独立于基质已经非常令人兴奋,可后来我在阅读中发现,还有更令人着迷的——有很多东西有基质独立属性,且在这些东西中还包含了一些我们曾以为只有人类特有的生命体验。
记忆
记忆也是信息,它被存放、或依附于记忆体上。记忆体有一些基本特质:它应存在不同的状态(state),这些状态可以被编码成信息。它还必须能够长期维持这种状态,足够长期直到被编码的信息被用到的那一天。
要满足以上要求,该系统(记忆体以及编码读取信息的物理系统)就必须是稳定的。而稳定的含义是,系统外界或内在的随机扰动的能量要远小于改变其状态所需的能量。比如把信息刻在石头上的能量要比自然对石头的风化、或石块自身瓦解的能量大很多,所以古人会选择用石板来记录信息。气态或液态的物质就不适合做记忆体,因为扰动这些状态的物质太容易了。想象我们把字写在池塘的水面上,一阵微风(外界扰动)或水自身的流动(内在扰动)就会让那些字转瞬即逝,那些扰动的能量跟我们写字的能量差不多。RNA、DNA也是满足这些条件的记忆体。
记忆的获取方式有两种,一种是寻址型的,一种是自关联型的。寻址型就是记忆放在记忆体里,你再次获取时需要遍历一遍所有记忆去找到需要的;或者聪明一点,给每个记忆一个编号,按照编号寻找(这就类似我们目前计算机的运作原理)。自关联型的是我们可以用想要获取的信息类似的信息作为检索条件,与这个记忆相关的信息都会自然涌现,这种方式便是我们人类的记忆和 Google 搜索的方式。